top of page
Kevin

【腦機介面】超級複雜的主題—腦訊號的淺解

在我們深入理解腦機介面的各項領域之前,我們應該要先理解我們在解碼的究竟是什麼,所以很直觀的疑問就是腦是什麼,還有裡到底有什麼。答案可能在國小生物課本裡就有了,腦中充滿了神經細胞(Neurons),除此之外你或許不知道,裡面還包含了神經膠質細胞(Glial Cells)跟上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s)。神經數量大約是860億,與上皮細胞跟神經膠質細胞相加的數量相同,而其中上皮細胞只有佔比大約20%,所以大家數學自己算一下。

但其實說實在的,我們對腦的了解非常的少,首先,就以神經來說,腦內的細胞細就有很多不同種的了,他們可能使用不同的神經傳導物質、不同的形狀、不同功用,現在的科學家都還沒做好完整的分類,這樣細分下去根本講不完,再加上神經連結網絡的複雜、細胞數量的眾多、還有其實我們對想法、意識等定義也都不熟悉等一堆很複雜的事情,再說下去可能會發散變成哲學問題。但是說我們一無所知,也有點不太負責任,所以在這邊我就簡單地講解一下,我不想講的太死板,因為這樣你就去看教科書就好了,推薦大家一本叫做,Principle of Neural Science的書,如果真的非常有興趣的話,就去詳讀吧,雖然我好像也還沒讀完哈哈。

其實我構思了很久要怎麼開始這個話題,但是好像都沒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不要講得太複雜,因為腦真的是一個很複雜的器官,我想不如我們就只講腦機介面會用到的一些與腦相關的部分好了。



區域

運動皮層(Motor Cortex)

大腦皮層主要控制自主運動的區域,大約位於頭頂的附近。首先,大腦皮層就是大腦最表層很多神經的區域,當然有很多可以說,但只要知道他就是一般認為腦產生訊號的地方。然後要注意是自主運動,就是是由自主意識控制的運動,例如你要拿水什麼的,雖然有時候你可能沒意識地拿,但先不要拘泥在小細節,我們把你可以控制的運動歸在這類。所以很多腦機介面的訊號都是利用讀取這個區域的訊號來做解碼,一方面是因為他在表層,且有很大的金字塔型的神經細胞,很好做監測,再來很直覺式的就是因為他是控制運動的,所以我們相信他的訊號也可以被轉譯拿來控制其它裝置。



橘色是運動皮層,藍色是感覺皮層

視覺皮層(Visual Cortex)

大腦皮層主要處理視覺刺激的區域,大約位於頭的後方,就是你正著躺枕頭,被壓在最下面的區域啦。這裡的好處是,視覺刺激能產生的訊號很強,屬於很好監測的地方。但壞處就是,他只能被動接受訊號,不能主動產生訊號,這也很好理解,畢竟你不可能想看到什麼就看到什麼。

其他還有聽覺皮層,可以利用不同的聲音產生刺激,然後讀取其訊號做破譯,但跟是覺皮層很像,是被動的,而且應用性沒那麼廣,就不細講。

神經訊號

先來說說最精準的神經訊號測量方法好了,神經的訊號非常微弱,大概只有100mV而已,想要非常精準的測量,就需要紀錄細胞內部的電訊號,這會用到一種叫做膜片鉗(Patch Clamp)的技術

膜片鉗讓我們可以很清楚的記錄到單一離子通道的作用方式,總共有大約6種膜片鉗的紀錄方式,避免講解太長,我把維基百科的連結放在這裡,在基本技術一欄,有空可以稍微看一下

但這種方式只適合針對單一細胞進行記錄,而且該細胞必須被取下並在實驗室裡進行,所以這並不適合腦機介面的使用。一般紀錄神經訊號都是測量神經外部的訊號,外部訊號有一個問題就是總體電阻太高,因為別忘了,腦中有很多腦脊髓液,所以導線必須距離神經很近才能獲的微弱的訊號。將金屬導線插入靠近神經約10微米(頭髮直徑大約是60~80微米)的地方就可以記錄到神經的訊號,當然不同材質的導線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們就先不細講。

既然我們都獲得了神經訊號,接下來就是破譯了,神經是一個很神奇的細胞,你可能會想說,哪有那麼難破譯,你就每次都展示一張圖,然後看一顆神經有沒有訊號,這樣我們就知道那一顆神經是不是在破譯這個圖的了啊。然後我們就重複這個步驟,展示不同圖片,或叫受試者想不同的事,雖然可能很花時間,但我們就能將神經與他代表的事件一對一的連在一起,反正也才大概860億顆神經,總有一天可以做完,等到那一天,我們就可以刺激某幾個神經,我們就能感受到甜味,另外幾顆,我們就能看到蘋果在桌上,再另外幾顆,我們就能聽到音樂,再另外幾顆,我們就能學會另一門語言,世界真美好。

但為什麼我們到今天都還做不到?第一個當然是神經的數量真的太大了,860億顆神經已經是一個超級大的數目,世界人口數目大概也才80億,就已經如此複雜了,更不要提他們的連結,一顆神經有許多突觸接到不同神經,這種以次方乘上去的的連結,已經不是說我花努力一個一個慢慢看就能破解完的。想想你們班或你們辦公室才幾個人,中間的愛很情仇就已經如此複雜了。再來,神經傳導物質也不一樣,形狀也不同,我們也不可能去置換其中的東西來看有什麼差異。如果說到這裡還沒說服你,要完整破譯大腦是幾乎不可能的事,那我接下來要說的一定可以讓你望之卻步。

神經的觸發,其實是一個近乎隨機的事件,也就是說,不是每次你展示同一張圖,相同的神經都會被觸發。不要問具體的原因,因為沒有人知道,我們知道的是神經的觸發比較接近一個機率的分布叫做Poisson Distribution,事件的發生只會讓他更容易被觸發而不是一定被觸發。詳細資訊請自己尋找,不想了解也沒關係,總之我想表達的只有,大腦真的超級無敵複雜。

看到這是不是有點絕望,覺得應該不用再看下去了啦,因為照你這麼說,訊號又是隨機的,數量又這麼多,根本辦法用啊。其實不會的,我們可以藉由把很多次的訊號疊起來,我們就可以觀察到訊號的不同,然後藉由這些不同,我們再去做進一步的破譯。還有我們退一步來看,一顆神經到底有沒有觸發,對一件事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或許還好,因為你把手舉起來,也不是靠一顆神經觸發就可以辦到,而是一群神經(聽起來有點怪XD)集體觸發的結果。所以目前我們就是在這個微妙的夾縫中做研究,神經數量太少不足以代表什麼,神經數量太多又太複雜無法完整的做監測,到底多少神經才具有代表性呢?很多科學家正嘗試獲得這個問題的解答,我們就慢慢期待得到答案的那一天好了。

訊號處理

訊號處理大概可以說是腦機介面最重要的一個部分,這跟機率、統計、數學、資訊理論(Information Theory)甚至是機器學習相關,有點難跟無聊,所以就等到有一天有人問我了我們再來聊好了。但是要記住,訊號處理,幾乎可以說是腦機介面的本體,然後通常會需要把收集到的訊號疊起來,來得到有用的資訊,最後將這些資訊丟到一個系統中,最後養成一個系統後,再由系統來判斷之後新得到的訊號是什麼狀態,然後以此來控制裝置。

這次就先說到這裡好了,東西可能有點雜亂,但是我一個很大的目的是要引起你對腦機介面的興趣,而不是硬塞一些很難的知識給你,所以我也不想講太淺,也不想講太深,總之如果你有任何疑問或建議的話,可以留言給我喔!也可以分享給你有興趣的朋友,感恩感恩。


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