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Kevin

【腦部偽科學】藉由觸摸及捲尺就能知道一個人的個性!?—顱相學

最近看到一些關於腦的有趣理論,我會開始慢慢整理相關內容

但先說好,標題都標示偽科學了,就代表以下所說的,最後都被現代科學否決了,至於為什麼要介紹呢?看到後面就會知道囉

在科技還不發達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人試圖了解腦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器官

當然礙於科技的限制,當時的理論可能不完全、沒法被驗證,甚至在現在看來十分的可笑

但我們也不得不佩服人的想像力,以及科學家們在遇到不理解的事物時提出的有趣假說

顱相學(Phrenology)就是一個這樣的學說

顱相學的來源

顱相學最早由弗朗茲·約瑟夫·加爾(Franz Joseph Gall)提出,在當時有兩個關於腦的學說還在爭辯,一個是分布式的腦模型,一個是局部式的腦模型

分布式模型提出腦是一個整體,分別成不同的區塊,每個區塊交互作用才能產生功能。

而局部式模型則說腦分割成不同區塊,每個區塊都像一個器官一樣可以單獨作用

當然以今天的觀點來看,兩邊的學說都有點不太對,都說的有點太絕對了。但很顯然的加爾是站在局部式模型這裡的。他在他33歲,西元1790年的時候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理論

顱相學的主張

顱相學的主張其實挺有意思的,要不是現在科學發達證明了他的錯誤,感覺我也就相信了。

以下是他的主張:

  • 腦是主宰意識的器官

  • 腦不是一個勻質(均勻)的個體,而是分成很多區塊,各自獨立運作然後組合起來的

  • 區塊的相對大小,決定了他能力的強弱

  • 顱骨因為發展的時候包覆腦,所以藉由顱骨的形狀就可以知道該個體哪個能力強

簡單來說就是藉由觸摸或測量顱骨的形狀,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個性如何,而這些個性是先天的,後天不能改變,因為區域的大小在你顱骨發育的時候就決定了。比如說如果你在友情的區塊頭骨比較突出,那你可能就比較會交朋友之類的,反之如果那個區塊比較凹進去,那可能你的社交能力就比較差。以下圖片就是顱相學的示意圖。



An 1883 phrenology chart. wikipedia

一開始他被分成了27個區塊,後來被延伸成33個,後面還繼續增加。這最後甚至演變成了很像算命的方式,大家進入一個小亭子裡面,然後別人幫你摸顱骨,最後跟你說你是什麼個性的人。

當然他也有他道德上有爭議的地方,比如說有些人被摸一摸結果說他的顱骨顯示他是一個犯罪者,他一生之內一定會犯下滔天大罪,那到底該怎麼辦?還有不同種族的人顱骨形狀本來就很不同,難道說同一個種族的個性就會很相似嗎?這涉及到了種族歧視的範疇。

幸好最後證明了他是不對的,這些事情也自然煙消雲散。

平反

但說他是錯的好像也對他不太公平,因為其實他有很多部分還真的說對了

首先,腦還真的是分成很多區塊,很多功能真的是局部性的,當然比加爾所想的還複雜很多,區塊跟區塊中間也有相互溝通來實現更高級的功能,但他主張分成個區塊這件事還真不是完全錯誤

再來,其實腦區塊的相對大小還真的有時候代表了該功能的強弱,越用該區塊,他就會變得更大,例如計程車司機的海馬迴,因為要記住整個地區的路的關係,也比一般人的大,雖然現在好像都用Google Map了可能沒差哈哈。還有腦中的布若卡氏區(Broca’s area)在學會不同語言的人腦中也比較大。這些種種現象都證明了腦區塊的相對大小好像真的決定了該功能的強弱。當然我們現在知道個性什麼的後天都是可以改變的,所以光看顱骨是看不出個所以然的,但他歪打正著的說出腦的相對大小決定功能強弱這件事,還是非常的有趣。

顱相學的影響

雖說是偽科學,但是他對後續腦研究的貢獻還是不可小覷的。他成為了腦功能是分區的這個理論的基石,很多考古學仍然會用顱內個區域空間的大小來判斷該時期生物的各項功能如何,再藉由其他出土器物來還原古時類人生物的生活。

結語

很有趣吧,雖然這個理論有很多荒謬且沒有辦法被證實的事情,以現在的觀點來看覺得有趣,但當時的人可是深信不已呢!這讓我想到我們現在所相信的科學,會不會在幾百年後來看也是十分可笑的呢,或許吧。但也就是因為這些天花亂墜的理論,得以讓我們對腦的理解一步一步的前進,或許有一天真的能完整的解開人腦的秘密也說不定。有什麼其他想法也歡迎留言給我喔!


4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